首府里面显得十分醒目,与前面的草坪、独立纪念碑相互呼应,向来来往往的路人彰显着一个大国的霸气和傲慢。
经过两个小时的风驰电掣,迈克尔驾驶汽车终于赶到了总统府前。
由于迈克尔还兼任国家天文总局副局长,所以他进总统府还算顺畅。与总统府接待处的接待人员说清楚自己的来意以及这次越级汇报的重大意义后,接待人员马上向总统办公室的人做了报告。一会儿,总统办公室的人出来告诉迈克尔,麦凯思总统正在罗马厅会见刚刚来访的r国首相安和晋一,暂时不能答复他总统能否会出来见他。
迈克尔一听这消息,心里有些着急。接待室内古色古香的壁画,他也无心去欣赏,花枝招展的总统府女实习生给他端来了香气扑鼻的咖啡,他也毫无心情去品味。他在总统办公室接待处房间里坐立不安,心里总担心如果见不上总统,撞击将会在当晚按期进行,人类的灾难也就不能够避免了。
不过在等总统的时候,迈克尔又开始犹豫起来。当时他在感受到预言的可怕时,头脑里就是想着阻止撞击试验的进行。如今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总统府内,他的头脑开始冷静起来,便又仔细研究一遍墨菲写的报告。
说来也奇怪,当时在路边停车研究时,明明研究出来的结论就是彗星坍塌发生几率很高,怎么现在又看不大出来了呢?迈克尔使劲摇了摇头,心想,这可真邪门,难道那个预言家会催眠术?
其实,迈克尔是科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这两种身份就决定了他对待客观事实的两面性。当初他敷衍墨菲时,表现的就是政治家的油滑和世故。而后来遇到预言家时,他又表现出科学家的敏感和责任。等如今来到总统府,他政治家的本性又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他和麦凯思总统同属民主党人,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共同的党派意识。麦凯思总统对国际事务的态度他也十分赞同,特别是在“通古斯计划”上更是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他对这一计划的积极性要高于国家航天局局长罗格。
虽然按国的政治体制,迈克尔不属于内阁成员。但是,他今年才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所以在他内心深处也时刻觊觎着总统府议事厅里的座位。早先没有兼任国家天文总局副局长职务时,他还以科学家身份为荣,经常讥笑那些政客的丑恶表现。但是自从涉足政界之后,他猛然发现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许多事情是围城外的人所想象不到的。所以他很快就变成了麦凯思总统的狂热追随者,也因此引起了麦凯思总统的几次注意。虽然这里面多少有些他自己的自作多情,但应该说他的名字在总统府里面还是挂上号的。
正当迈克尔在接待处里面胡思乱想时,一位身着黑色西装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通知迈克尔说国务卿助理凯瑟琳准备见他。
国务卿助理凯瑟琳是位政界的“铁娘子”,任职前是国家航天局局长,与迈克尔有过技术等方面的交往。由她来听取迈克尔的紧急汇报,一来可以避免技术上的隔阂,二来也为总统最终决策起到一个缓冲的余地。
虽然迈克尔没有直接见到总统,不过他也暗自松了口气。自己刚才正在犹豫是否在总统面前坚持先前的观点,如今由凯瑟琳接见自己,也正好借机与这个技术权威讨论一下撞击彗星试验的危险性到底有多大。
听了迈克尔的汇报后,凯瑟琳没有立即表态。她仔细地翻看了一会儿墨菲写的报告,又沉思一阵子。这让迈克尔心里很紧张,原本有不少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话,此刻却一句也想不起来,只是忐忑不安地看着凯瑟琳那毫无表情的脸,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迈克尔先生,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同意你的观点。”凯瑟琳表态了,如此直截了当让迈克尔感到非常意外。
“但是,我的赞同是出于个人角度,不能代表总统的意见。另外,我也提醒你,迈克尔先生,为这次撞击试验国政府花费了5亿美元,比上次多耗费了2个亿。目前离发射撞击器还有五小时的时间,ddc电视台已经开始进行现场直播。正式撞击时,麦凯思总统将与这次到访的r国首相安和晋一共同收看电视直播。如今看来,这些事情都可能被改变。我无意责备你,但很遗憾为何不能早些发布预警报告。”凯瑟琳意味深长地说。
迈克尔本想辩解两句,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对于叫停撞击试验的巨大代价,他此前也曾考虑过。但如今亲耳听凯瑟琳这么一说,思想压力顿时增大不少。是呀,虽说撞击的风险很大,可是也并不是意味着百分百的发生。如果此时叫停,那么所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天文部门的负责人,特别是作为参与“通古斯计划”计划的人员,对于为能在试验设计阶段发现蒙斯特一号彗星问题,应该是负有相当的责任的。凯瑟琳已经在刚才的一番话中给自己一定的暗示,礼节性的“遗憾”必将带来行政甚至司法等方面的处理。
此刻的迈克尔仿佛看到自己正站在悬崖绝壁边上,往前走是万丈深渊,往后退将面对虎视眈眈的狼群。两边都是必死无疑,怎么办?
人性是自私的,迈克尔也未能免俗。在这一瞬间,他又快速进行了一次权衡:如果憋着劲坚持必须停止试验,估计总统应该会答应。要知道,二十年前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射前也有人也发现了安全隐患,并向总统府建议停止发射。可是当时的富鲁森总统雄心勃勃,对建议不以为然,坚持按计划进行。结果航天飞机发射后仅仅过了7o秒钟就发生了机毁人亡的灾难事故,让富鲁森在历史上永远地留下了骂名。以麦凯思注重民众态度的政治习惯,他应该会考虑自己的建议的。但是,自己也应看到,虽然麦凯思总统会答应,但因此错过这次试验的宝贵机会,必将影响“通古斯计划”的进度,届时麦凯思总统肯定会窝了一肚子火,自己迟早会成为他的“出气筒”。
而如果收回自己的观点,就当是一次莽撞之举。即使预言者的预言真的发生,那么也是大家同时见上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了百了。拯救人类的重任,自己还是担不起的。人类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灾难,真正救世主自然到时候会出现的。退一步来讲,那个自己半路上遇到的那个神秘预言者,没准还是个骗子,是个伪装成预言家的另类青年。如果因此疑神疑鬼,将来传出去那必将是学术界的笑谈。
如此一番左思右想后,迈克尔拿定了主意。他在态度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再坚持反对撞击的观点,而开始竭力粉饰自己刚才说的话,检讨自己虽然在科学上慎重,但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凯瑟琳见迈克尔在自己的点拨后变得如此聪明,心里暗自高兴,庆幸自己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帮助麦凯思总统在撞击计划进行前解决了这个小麻烦。但她脸上仍表现的冷若冰霜,仿佛迈克尔就是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似的。这种不动声色处理问题是她的专长,也是麦凯思总统十分喜欢和欣赏的。经过几年的总统府锻炼,相对于迈克尔在政治和科学之间的摇摆不定,凯瑟琳则显得成熟和果断多了。
凯瑟琳最后用非常熟练的政治语言表示,总统府对对迈克尔这种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表示赞赏,如果他有什么新发现仍旧可以及时反映。国政府历来是以造福人类、永捍和平为己任,如果试验对地球安全构成威胁,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挽救。
从迈克尔火急火燎地进入总统府,到稀里糊涂地无功而返,前后一共才不到一个小时时间。他回到车上,望了望庄严肃穆的总统府大楼,长长地叹了口气。又沉思了一会儿,才将车子发动起来后,徐徐驶离了总统府。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已经阴了下来。一团团黑云,正从天边涌了过来。黑云的形状正在越来越狰狞可怕,也越来越低,仿佛要想将大地吞噬一般。鸟群惊恐地在天空中漫无边际地飞着,哀叫着。地面也开始刮了阵阵冷风,吹得路两边的护道林“哗哗哗”地响着,不时有叶子被吹了下来,在空中忽上忽下地盘旋着。公路上的一些灰尘被卷了起来,像精灵一样在路面游走,追逐着那些刚刚落下来的树叶。
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
第十章 记者见面会
麦凯思总统首先致辞,用通用的外交辞令向记者们介绍了此次见面会的目的及主要内容。接着是安和发言,他满面春风地介绍了自己此行的感受和对联合指令的理解,并有些越俎代庖地对撞击的意义评价了一番。
麦凯思心里对此有些不高兴,心想:你不过是个借光的,却在这里指手画脚。但又一转念,这样也好,顺水人情不做白不做,万一出现问题也有替自己背黑锅的。于是他一边听着安和口若悬河地讲着,一边笑容可掬地看着面前的记者们。
安和讲完以后,借着礼节性对视对方的机会,观察了一下麦凯思的表情,发现没有什么异常,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其实,自己也知道有些话不该讲,可是,为了给国民打气,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民众率,就得这样装傻充愣。虽然会前两人交换意见时自己一再向麦凯思现媚,可是在公众面前就得还得抓住机遇表现自己。
麦凯思接着安和的话题,又谈了谈这次撞击的意义。他强调,撞击试验是国从地球人角度进行的一项重要试验,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球保卫战而进行的前期准备。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其累累硕果是数以百亿甚至千亿的地球人用汗水和鲜血,通过几万年的努力才换来的。用现代科技来维护地球的安全,是国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为了防止日后“通古斯”计划真的要付诸行动时被各国抓住把柄,麦凯思趁机放了个“烟幕弹”。他信誓旦旦地说,此次撞击倘若成功,国还将进行若干次撞击,直到掌握所有撞击技术。届时一旦有小卫星袭击地球,人类就可以化险为夷了。
麦凯思和安和讲完话后,按程序将是记者提问的时间了。一位戴眼睛的记者第一站起来,自报家门后就问麦凯思:“人类活动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了,那么撞击会不会破坏宇宙的生态平衡?”
麦凯思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您应该问科学家们,他们的回答应该是最权威的。但是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国在做出撞击试验这一决策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方面的情况已经召开过专家论证会,已经给予充分的研究和调查了。
又一位记者提问:“请问麦凯思总统,人类发展核技术,却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其灾难后果周所周知。此次撞击又将核弹应用拓展道太空,会不会引发全球第二次核弹应用呢?”
麦凯思心中一动,但仍然面不改色地回答:“核技术是应运而生,对人类是福音。不要把核技术与核武器混为一谈。向太空进军是全人类共同的目的,保卫地球安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
一位记者接住这一话题又问:“国发展太空武器的决心很大,撞击技术会不会演化成太空武器技术?”
麦凯思心里不高兴,但脸上还故作轻松:“我们不否认发展太空武器的可能性。但撞击是在外太空进行,那里的飞行器非常少,且都是以科技探测为主,根本不可能能有什么攻击性,除非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对于地球轨道上的飞行器,我们国已经有能力进行打击。据我了解,具有这种打击能力的国家不只我们国。”
由于没有可回答的问题,安和在一旁有些被冷落的感觉。当他看到麦凯思有些被围攻的架势,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到了,便插话道:“打击飞行器与打击外太空天体,那可是两个层次的技术。据我们r国科学家们推测,人类想要拥有击毁天体的技术,还得需要5o年左右的发展时间。”
麦凯思心中暗喜,安和天衣无缝的配合与自己的思路很是默契,又成功放出一颗“烟弹”。据参与“通古斯”计划的科学家们的估计,此次撞击成功后,就基本掌握了撞击地球指定位置的技术。麦凯思心里非常清楚,这对外宣称的“5o”年是骗人的,是一种政治考虑。让麦凯思高兴的是,这种话通过安和的嘴又说出来,特别是声称r国科学家的结论,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按麦凯思自己的设想,在当今世界群雄并起、国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今天,必须尽快通过一个突发事件,将世界格局彻底打乱,再重新洗牌。撞一下某个邪恶国家,即能去心病,同时也能够震慑世界,显示国的威力,借机以发展撞击技术的名义,去打压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两人的一唱一和将记者们疑虑打消了,其他的记者开始问两人一些近期的政治问题。这方面两人更是老手,说起来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记者见面会结束的时间就要到了。麦凯思经常召开这种见面会,但每次留给记者的时间都不长,此次也不例外。凯瑟琳适时宣布:下面请记者们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总统或首相回答后,本次见面会就到此为止。
这时,一位胖胖的记者发问:“最近世界一些地方盛传地球末日论,许多宗教组织都宣称看到了征兆。这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不知两位领导人什么感想?撞击再一次挑战上帝的权威,是否会遭到上帝的惩罚呢?”
麦凯思闻听此言后,冷不丁想起自己那天中午做的噩梦来。他脸色变了一下,缓缓说道:“上帝是永远爱我们的,他教会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就是让我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安和也随声附和:“地球末日论已经传了至少有几百年,我们地球人有危机感是对的,但不能因此而停止探索的步伐。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上帝也会原谅我们的。”
麦凯思本以为这就算回答完毕,刚想按惯例说“谢谢记者”,只见那个胖记者接着又发问:“总统先生能否停止撞击?地球可能因此而毁灭!!人类命运就掌握在你们手中,千万别把地球人都送进地狱!!”
会场一片马蚤乱,众多记者们都将目光集中在这个胖记者身上,随后将目光转向麦凯思,看他如何应答。
对于这种楞头青式的记者,麦凯思已经见得很多了。别说这种火药味很浓的提问,就连人身攻击甚至被扔臭鸡蛋烂西红柿之类,麦凯思都经历过。本来麦凯思可以置之不理,直接退场。但这一问题也问到他自己的心虚之处,他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破例回答。
麦凯思看了一眼凯瑟琳,又看看了在场的记者,故做镇静地耸耸肩,说道:“看到这位记者先生如此认真,我就再说一会儿。首先,我要修正一下你刚才的说法,人类的命运是掌握在全人类自己手中,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是国公民选举出来的总统,是国意志的代表。这次撞击试验是国太空试验的一部分,已经获得国会批准,启动也有几年时间了,已经成功撞击过一次了,怎么现在突然将其与地球毁灭牵扯到一起了呢?”
安和也充分发挥自己“溜缝”的天赋,又随声附和道:“我们r国与国联合进行的这次试验,就是为了避免人类被毁灭。也许是我们对人类毁灭的可能性宣传得太多了吧,网络上才开始关注人类末日。那些喜好和我们唱反调的势力便借机渲染,诱导人们害怕末日,好破坏我们探索太空的决心和信心。”
麦凯思见状便不失时机地来个技巧性地结束语,“让我们共同为人类命运祈祷吧,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探索外太空的能力。”
凯瑟琳连忙宣布见面会结束,麦凯思和安和面带微笑,在台上站了几秒钟目送一下记者,便转身回到台后的贵宾室。
由于大雨还没结束,参加完见面会的记者们没办法回到车上去。为了赶进度,许多记者便席地而坐,打开笔记本电脑,编辑起新闻稿件。还有些记者可能是任务轻松些,也可能是想挖掘些新的素材,便凑在一起小声议论起刚才发生的一幕。
“埃文,你说地球末日论是真的吗?我看网上最近可传得很可怕,刚才那个记者的问题其实我也想问。”
“这家伙是哪家报社的?好象是个新面孔,以前没见过,估计是个楞头青,否则这问题怎么能在会上问。”
“还真别说,网上对这次撞击的关注度很大,上次几乎没有多少人关心,仅是咱们媒体自己关注,受众基本上不感冒。这次由于几个大网站都在谈论撞击和地球末日的事情,结果是受众对这次撞击格外感兴趣。这不,我们总编派了三个记者来参加此次见面会,是从来没有过的。”
“‘地球末日’纯属网民瞎传!1999年底的时候传的比现在还要厉害,结果怎么了,还不出一场闹剧。”
“我看这次‘末日论’热和1999年的不一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报社已经组织了一些人在弄这个专题,我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我一开始时觉得这种‘末日论’是无稽之谈,可是后来越研究就越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还不是那什么些大预言,水晶骷髅之类的,都传了好几百年了,这种事情再报道,会不会影响发行量?”
“不是,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末日征兆。”
“什么?末日征兆?”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