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 41 部分阅读

  机的轰炸,在炮火延伸后,就咿咿呀呀地冲了过来。6纵的指战员同仇敌。汽,次又次地打退了敌人的攻击。

  战至午后,敌人率先突破了新4旅16团柳家源及龙窝以北阵地。又迂回抢占了771团3团背后高地。771团和3团被迫交替转移到杏子河及乌泥庄西南阵地。

  下午3时,敌人又从新4旅和教导旅的结合部突破东西汉村以北第道防御阵地,教导旅被迫退守山梁山东西窑头第二道防御阵地抗击。

  战斗直进行到天黑,双方的枪炮声才慢慢停了下来。

  这时,野司送来急电:野战军决定趁敌立足未稳,集中主力1纵2纵3纵和6纵攻击敌整编65师,务求全歼,定于次日拂晓总攻。

  罗元发立即作了重新部署。深夜2点,他来到阵地检查。战士们不顾整天激战的疲劳;仍在紧张地构筑工事。

  12日7时,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教导旅率先向大壕营及东西汉村之敌进击,主要攻击目标为敌187旅560团。

  敌560团在李家坡,因位置突出,迅速被教导旅1团包围。敌187旅多次增援,均被打退。战至下午1时,敌560团全部被歼,团长冯直夫被活捉。

  教导旅2团,同时向东汉村的敌187旅主阵地和西汉村的敌123旅阵地发动进攻。进攻敌187旅,因该旅预备队增援,未能拿下,但进攻敌123旅,进展顺利,敌阵地被突破,此时,教导旅回团3团占领李家坡后,乘胜从东汉村右侧插入,与2团迅速对敌123旅形成合围之势。尽管敌人派出了督战队,但终未挽回失败的命运。

  与此同时,我新4旅各团作战神勇,纷纷夺回了11日失去的阵地。

  战至黄昏,敌人大批增援部队不断拥过来。

  原来,胡宗南先是调李日基的76军投入战斗,后又令36军1军17军38军90军赶来,顿时,在荔北,除65师外,胡宗南下子又投入了13个师约**万兵力。

  胡宗南这次学“乖”了。与西北野战军数次交战,方才明白“集中优势兵力”的好处。胡宗南这次动用了他几乎所有能动的部队。

  彭德怀见此,决定主力撤出战斗,待今后再次寻找战机。

  同时,彭德怀命令,罗元发的6纵负责抗击敌人,掩护主力转移。

  接到命令的罗元发,再次感到,场恶战在即。

  罗元发作了深入动员,号召部队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坚决完成掩护野战军主力安全撤离的任务。

  10月13日9时,敌人同时投入2个整编师的兵力,分别向教导旅和新4旅发动猛攻。

  6纵的指战员们奋勇抗击,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战至上午11时,部队分别撤至第二道防御阵地。

  中午,敌人见进攻缓慢,急了。先是十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同时,成千发炮弹向我阵地倾泻。顿时,我阵地被硝烟和尘埃所笼罩。

  紧接着,敌人以装甲车开道,步兵以密集队形向我再次冲锋。

  激战数小时,我第二线防御阵地有几处被敌人突破,情况十分危急。

  见此,罗元发拿起电话:“陈旅长吗野司就在我们后面2里处,你们步也不能退你们要坚守阵地,抗住敌人的进攻,不能随便放弃个阵地,要坚持到黄昏,坚决保证野司首长和野战军主力的安全转移我再重复遍:死守阵地,步也不能退”

  同样的命令,罗元发给新4旅同时下达。

  命令下达后,部队的团营指挥员都跑到了第线阵地,同战士们起,与敌人反复争夺,经2个小时的激战,阵地稳住了。

  在教导旅1团1营阵地上,教导员张世平见身旁的重机枪突然不响了,问:“怎么回事”

  “机枪里的水打干了,附近又没有水,咋办呢”

  “没有水你们不会尿尿”

  张世平的句话提醒了机枪手,不会儿,重机枪又吐出了愤怒的火舌。

  3连1排长慌慌张张地跑来了。

  “教导员,我们连子弹都打光了。”

  “子弹打光了,还有手榴弹,手榴弹打完了,就准备拼刺刀”

  1连巩连长带1连和2连3排组织反冲锋,他端着机枪冲在最前面。阵阵猛烈的扫射,颗颗手榴弹在敌阵上开了花。反冲锋成功了,失去的阵地夺了回来。

  敌整编90师主攻东西窑头。距东西窑头不远处是野司和6纵的指挥所。下午2时,在敌人的阵猛攻下,我前沿阵地被突破,东窑头阵地被敌1个营的兵力占领,敌后续部队不断跟进。

  罗元发火了,“陈旅长,怎么搞的给我把东窑头阵地夺回来。野司有什么三长二短,我拿你是问”

  陈旅长从来没见罗司令员发过这么大的火。他立即令1团组织1个营实施反击。

  1团参谋长任书田自告奋勇担任突击队队长。

  突击队上去了。他们兵分两路,迅速隐蔽接近东窑头。随即,他们端着刺刀,鼓作气冲上山头,东西夹击,将山上的敌人全赶到了山下,敌人抱头逃窜,死的死,降的降。正在上山的援军也只好停止了进攻。

  东窑头阵地夺了回来。野司和纵队指挥所的险情得到了缓解。

  17时30分,彭总来电:野战军主力已转移完毕,命令6纵撤离战场。

  罗元发接电话后,兴奋地说:“是,彭总,我们马上行动”

  正是黄昏时分,恰恰利于6纵撤退。罗元发命令教导旅3团占领韦庄高庙线,掩护纵队主力撤退。在给各部队下达撤退命令时,特别强调有秩序分批次实施。

  19时,纵队全部撤出战斗。

  10月14日晨,当朝霞染红了荔北高原的时候,6纵在罗元发的率领下,扛着战利品,押着队队俘虏,转移到澄郃以北休整去了。

  皋兰山上,遍地是殷红的血浆,满目是燃烧的火焰,如血的残阳 里,愈显得残酷而悲壮

  兰州战役,史称第1野战军在西北的最后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1949年8月30日兰州战役之后,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第1野战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大西北。

  之所以这样说,还因为,兰州战役,第1野战军打得十分艰苦,历时回个多星期,曾二次攻城,马家军的疯狂抵抗,使我第1野战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而其中打得最苦,付出代价最大的要数第1野战军的第6军。

  自1949年6月始,在西北野战军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按编制序列,原第6纵队被划为第2兵团第6军,军长是原纵队司令员罗元发。

  在兰州战役中,第1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把整个战役中最艰巨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罗元发的第6军。

  这是彭德怀对第6军作战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军长罗元发指挥才能的信任。

  战役的胜利再次表明,罗元发及他的第6军没有辜负彭总的信任,第6军不愧为是野战军的第主力,罗元发是位能征善战善打硬仗恶仗的虎将。

  在兰州战役中,第6军负责攻打兰州的南大门皋兰山主峰营盘岭。

  兰州,古代有“金”城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濒黄河,三面依山,地势十分险要。环抱城垣的皋兰山,峰峦高耸,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

  攻克兰州,必须首先攻占皋兰山这道天然屏障。

  营盘岭,是皋兰山的主峰,兰州的南面屏障,从兰州内城有公路直通峰顶。各种火炮弹药及其他作战物资,均可由汽车直接送到阵地。

  山上的工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以1个工兵团,外加3000民工,整整修筑了半年多。尔后,马步芳又派了1个工兵营,还有数千民工,又加修了3个多月。这些永固性工事,总耗资数百万元之多。

  主阵地以钢筋水泥明堡与暗堡,构成核心的集群工事。围绕主阵地三营子这个山梁,自上而下有环形峭壁3道,每道高约2至3丈,峭壁外挖有2丈多宽的外壕,外壕内外两面均设有铁丝网,并布满了小型航空炸弹,每枚炸弹重30磅。炸弹与不同型号的地雷连接成梅花或连环雷,踏响个,连响串,马匪称之为土飞机。整个阵地上,明堡暗堡,火力组成交叉火网,并以可容纳2个营兵力的地道相互串通,既能打,又能藏。

  营盘岭左有狗娃山沈家岭,右有马架山守敌的火力支援,形成了个完整的火力体系。如果我军攻占营盘岭,就可以居高临下,轻重火器可直接控制兰州整个市区和敌人惟的退路黄河铁桥。

  扼守营盘岭的是马步芳的精锐主力第248师。

  负责坚守兰州准备与我解放军决死战的总指挥马步芳之子马继援曾公开叫嚣:“营盘岭是牢不可破的铁阵,是固守兰州的南大门,如果**的军队能攻破它,我便自动撤出兰州。”

  对这切,作为负责攻打营盘岭的总指挥第6军军长罗元发是再清楚不过的。尤其是对马家军的凶残打起仗不要命的作风,罗元发也是领教过的。

  攻打兰州的命令,是彭德怀在1949年8月4日下达的。并定于8月21日发起攻击。

  对于攻打兰州的备战,罗元发没有丝毫的懈怠。

  那天,算起来,也不知是第几次了,罗元发又来到阵地前沿。这次来,主要是最后敲定进攻营盘岭的主攻方向。

  按过去的战法,大都是从敌人的侧翼实施迂回分割和包围。

  这次呢罗元发发现,营盘岭主阵地东西两侧都是悬崖绝壁,难以攀登,而且敌人可能料到我军善长迂回战术,特别加强了两面的火力配备。

  并且,西边沈家岭和东边马架山互相衔接,互为依托,不管选哪个方向,都在敌人的火力网覆盖之中。

  惟的选择:正面强攻。

  正面强攻,对进攻部队意味着什么,这点,罗元发当然清楚。但这是出于无奈,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惟选择。

  进攻方向确定后,罗元发紧接着下达了作战命令。决定由第17师和第16师担任攻击营盘岭任务。第17师担任主攻,第16师配合。

  命令下达后,罗元发特意审查了担任主攻的第17师的作战部署。

  第17师师长程悦长决定:由该部第50团负责攻击敌主阵地三营子;第49团首先攻歼汤家湾和三营子上庄前沿阵地之敌,为第50团攻占三营子阵地扫清道路,而后作师的预备队,并以2个营的主力从三营子西南侧寻找突破口佯攻配合。第51团以1个营的兵力,从三营子西侧佯攻配合,另两个营作为第50团的第2梯队。

  罗元发对这作战方案是满意的。

  8月20日晚,攻击部队利用夜暗,沉着机警地越过许家规汤家湾村前的蜂腰部,接近敌人阵地。

  苍苍茫茫的夜,万籁俱寂。敌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们阵地前沿几十米的崖坎下,潜伏着成百上千的解放军战士。

  拂晓时分,3发信号弹划破长空,全线攻击开始了

  第6军的轻重火器,吐着无数火舌,向敌人阵地倾泻着。

  英勇的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钢枪,与敌人反复争夺着三营子第道阵地。

  在崖坎前和崖坎上面的开阔地,敌我双方来回拼搏,激烈争夺着每寸土地,扭成团,咬在起,战斗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真是难解难分。

  罗元发站在指挥所,手拿话筒,大声喊着问:“你们那里情况怎么样”

  程悦长师长喊着答道:“第50团攻击受阻。”

  “怎么回事”

  “刚发起攻击时,我们的炮火只摧毁了敌人的表面阵地,当炮火转移时,躲在暗堡里的敌人又钻了出来。我爆破分队难以接近崖壁,无法实施爆破,部队开始伤亡较大,我们正重新组织火力,准备再次突击”

  罗元发又挂通了第16师的电话。16师的情况跟第17师差不多,也是进攻受阻。

  罗元发大声命令:“组织部队,集中火力,坚决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压下去”

  枪在响,炮在鸣。战士们怒吼着,向顽固抵抗的敌人继续发动着次又次的勇猛冲锋。

  整整激战天,除了第50团少部分兵力突至敌第二道防御阵地外,几乎无大的进展。

  黄昏时分,彭德怀下达了全线停止攻击的命令。

  原来,其他各军的攻击情况与第6军差不多。

  罗元发很难受,他还从来没打过这么憋气的仗。

  正在这时,彭德怀来电话:“罗元发同志吗我是彭德怀,你们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罗元发如实地报告了战斗经过和进攻受挫的原因,并作了自我批评,也准备接受彭总的批评。

  未想,彭德怀却说:“这个不要紧,吃堑,长智嘛今天第4军第的军,进攻也未得手。看来野司发起总攻的时机仓促了些,使你们的准备工作受到些限制。”

  这番话,说得罗元发心里热乎乎的。

  彭德怀接着稍稍加重语气,以命令的口气说:“你们好好总结下。我再给你3天时间,充分进行准备,争取举攻克营盘岭”

  “彭老总,我坚决完成任务”

  “有什么困难没有”

  “别的没有什么,就是军里的炮火弱了些。”

  彭德怀果断地说:“那好吧,我同司令部讲讲,把野司炮团拨给你指挥。”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彭总如此理解和支持,我罗元发只有拎着脑袋上了,不举攻下营盘岭,我第6军还算得上野战军的主力吗

  “充分进行准备,争取举攻克营盘岭”的口号立刻在第6军喊响了。全军全力以赴投入到夜以继日的紧张的战前准备中了。

  这次,罗元发着重对炮兵火力作了重新部署,吸取首攻炮火分散的教训,把全军所有的火炮集中起来,加上野司增援的炮兵团,统指挥,并将其中的16门火炮扛到了山上,进行直瞄射击。

  8月24日,全线再次进攻的前天,罗元发来到了担负主攻的第17师第50团。

  面对张张因激战在即而变得更加严肃的指战员们的脸,罗元发说:“攻克营盘岭,是攻克兰州的关键。如果你们能先攻下皋兰山的三营子阵地,就好比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样,必然会置敌人于死地。因此,你们团能担任这任务,是你们的光荣我们第6军全军在看着你们,参加攻打兰州的全部攻击部队在看着你们,你们有没有决心”

  “有”全团官兵声呐喊,如春雷滚过大地。

  8月25日晨,第二次全线攻击兰州的战斗打响了

  罗元发声令下:“开炮”刹那间,整个营盘岭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复仇的炮火,猛烈地轰击着营盘岭。营盘岭陷入片火海里。

  半个小时后,担任正面主攻的第50团突击队第7连,在硝烟的笼罩下,像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第道防线。

  连长陈金奎指导员曹德荣带领全连,路冲锋在前,连续组织爆破,摧毁敌人暗堡,炸开敌人堑壕,为大部队开辟通路。

  敌人开始疯狂地反扑,从正面和两翼的3个地堡里,同时猛烈地扫射着。密集的子弹飞啸着,声如阵阵风涛,突击队伤亡很大。

  陈金奎立即将剩下的几十人,组成了3个班9个战斗小组,同时命令:“大家跟我上以小组为战斗单位,拉开距离,注意隐蔽,交替吸引敌人火力,互相掩护前进”

  终于,离敌堡很近了,陈金奎趴在个土坑里,把帽子挑在刀尖上,在空中晃了几下,只听得“哒哒哒”阵枪响,帽子早被打飞了。

  “火力掩护”

  在我阵猛烈的扫射下,陈金奎突然猫腰冲上去,接连把两颗手榴弹塞进了敌火力孔。

  “轰隆轰隆两声炸响,敌暗堡被炸掉了。

  突击队沿着陡峭的山坡,继续往上冲。

  敌人个排从侧翼猛扑过来了,马军士兵边抢着马刀嘶喊着往上冲,边拼命地甩着手榴弹。

  敌人冲得很近了,陈金奎喊道:“用手榴弹炸”

  成群的手榴弹,将反扑的敌人炸得死伤大半,剩下的又逃了回去。

  此时,陈连长负伤了,全连也只剩下10余名战士。曹德荣挺身而出,又率领大家接连打退了敌人两次反扑。后续部队增援上来了,曹德荣带着仅存的几名战士,与冲锋部队再次冲杀上去。

  当部队冲到营盘岭主阵地前沿时,被道又高又陡的峭壁挡住了。由于土质坚硬,几次爆破,均未炸开突破口。敌人钻在钢筋水泥的暗堡里,拼命扫射。冲锋部队接连发起几次冲击,伤亡很大。运动到前沿的4个连队,时上不去,下不来,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站在指挥所的山头上的罗元发,从望远镜中看到这情况,急了,拿起电话:“刘团长吗立即组织连续爆破,坚决冲上去,占领阵地现在,我就到你们那里去”

  就在这时,传来声巨响,峭壁炸开了

  原来,第7连指导员曹德荣眼看3次冲上爆破的同志都牺牲了,而峭壁仍未炸开,进攻部队受到严重威胁,他当机立断,拿起了3个炸药包冲了上去,两个战士紧跟而上。可是,峭壁像堵高墙,没有支架,无法放炸药。情况万分危急曹德荣不由分说,高高举举起炸药包,紧紧按在峭壁上,对战士大喊声:“快拉火”

  战士不忍心下手。

  曹德荣怒吼着:“我命令你拉火”

  战士含着泪水,拉响了导火索,翻身滚下山坡。

  声震天巨响,峭壁被炸开了。

  战士们高呼着曹德荣的名字,很快攻占了敌人的第道防线。

  血战已经持续了5个小时。

  第50团继续与敌人激烈地拼杀,步步地逼近敌人的第二道防线。

  在50团进攻的同时,第17师程师长指挥第51团,从营盘岭的西面发起了攻击。

  与此同时,第16师的46团,从营盘岭的东面,向三营子敌阵地发起了猛攻。

  面对东南西三面同时攻击,敌人溃退了,我举攻占了第二道防线。

  太阳已经爬上了当空,正是中午12时左右。

  西面战场上,我第4军已经攻占了敌主阵地,但激战仍在进行。东面战场上,第的军正血战马架山,红旗节节朝着顶峰移动着。

  沈家岭马架山的守敌,已是自身难保,根本不可能用火力援助营盘岭阵地上的敌人。

  营盘岭制高点敌人的主阵地,已经陷于第6军的三面攻击之中。敌人陷于片混乱,无力组织较大规模的反扑,妄想依托坚固工事顽抗到底。

  下午1时,攻击营盘岭敌人主阵地的冲锋,从三个方向上同时发起。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第16师46团和第17师51团,从东西两面发起进攻。第17师第50团,仍然从正面主攻。

  这时,第门师第49团从纵深调了上来,投入战斗,加强了正面的攻击。几乎同时,第16师第48团也攻了上来。

  血战进行了1个多小时,第50团首先攻入了敌人的集群工事,与守敌展开了肉搏。

  不会儿,三面红旗先后在敌阵上飘扬起来,胜利即在眼b。

  但是,刚刚插上敌人阵地的红旗,旗杆被敌人的机枪接连打断。每次打断,每次又重新竖起。

  就这样,红旗面面地在阵地上飘扬着,营盘岭主阵地,终于被第6军全部占领了。

  但是,敌人不甘心失败。敌248师师长韩有禄亲自督战,拼凑了1个营的兵力,从二营子方向反扑过来。

  “天门开了要升天了”

  疯狂的敌人,嗷嗷叫着冲到阵地前沿。

  早已“迎候”的第6军官兵,先是轻重机枪的阵“点名”,紧接着,第50团的勇士们,齐跃出战壕,高声呼喊着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犹如猛虎扑羊,勇士们从山头上冲杀下来,直杀得敌人死伤惨重,慌忙退下二营子。

  罗元发命令第16师和第17师的先头部队继续攻击,敌二营子和头营子阵地相继被占领。

  营盘岭攻坚战,第6军在罗元发的指挥下,从拂晓发起进攻,直激战到下午5时,全歼三营子主阵地守敌1725人,部队伤亡约1500人,仅第17师就付出了伤亡1235人的巨大代价,其中担任主攻的第50团牺牲668人,突击队第7连几乎无人生还。

  阵地上,到处堆满了尸体,鲜血染红了山头,血水与黄土混合在起,满山遍野都淤着层尺把深的殷红的泥浆。残火燃烧着尸体,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硝烟味和焦臭昧。场残酷的战争,留下的是惨不忍睹的场景。

  如血的残阳,映照着红旗,映照着烈士的鲜血。皋兰山上,遍地是殷红的血浆,满目是燃烧的火焰,血与火交织在起,愈显得残酷而悲壮。

  8月26日晨,罗元发的第6军进入兰州城内,与兄弟部队第3军第4军和第19兵团的部队胜利会师。

  兰州解放了

  8月30日,彭德怀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

  烈士的遗体刚刚掩埋,胜利的喜悦还未从指战员们的脸上消失,按照彭德怀的命令,罗元发又率领这支第1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与王震司令员的第1兵团起,踏上了西进的征程

  刘伯承:麻雀战是七七团发明的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 周年

  麻雀战,麻雀战,神兵像麻雀千百万;东边飞,西边闹,“啄”得鬼子团团转。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也翻

  麻雀战和地道战样,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常用的以弱胜强集小胜为大胜的游击战法。

  抗日战争中敌强我弱,各地的游击队无法与敌人正面力拼,于是便像麻雀那样马蚤扰敌人。部队化整为零,编成若干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

  像麻雀啄食那样,东枪,西枪,避实击虚,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阵猛打。敌人反击时,他们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他们又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麻雀战主要在山区丘陵实行。那里地势复杂,道路崎岖,根据地军民熟悉当地情况。日军则因人地生疏,只能在大道上徘徊挨打,对游击队无可奈何。

  “麻雀战”是谁发明的1938 年7月7 日,刘伯承在二九师抗战周年战术报告中,称赞七七团的范村战斗“发明了麻雀仗”。从此,“麻雀战”成为抗日军民的种战术,被迅速推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村战斗是七七团个连以“麻雀战”的战术,同日军步骑炮兵共600余人6 门炮对抗,天打了6 个小时,毙伤敌100 余人,击毁汽车 辆,我军无伤亡,打了场漂亮的消耗战。这仗,成为晋东南前线正规部队打“麻雀战”的先例。八路军二九师对此战给予高度评价,刘伯承师长觉得这种作战形式与麻雀的活动很相似,就总结定名为“麻雀战”。并说,“这是我们七七团发明的作品”。此后,这种打法就在八路军各部队广泛运用。

  七七团今何在1949 年1 月,七七团整编为十七师现农六师四十九团,进军新疆后曾驻守迪化乌鲁木齐。1953 年整编时,这个团的个营调国防十二团,其余指战员留在了农六师,原四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赵予征任农六师政治部主任。

  七七团是支老红军部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 年的黄麻起义。部队历经工农革命鄂东军红十军三十军师红军师红四军十师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的番号演变。

  1933 年7 月,在川陕根据地整编为三十军九十师。1937 年8 月,为了抗日,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十师在山西三原县整编为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仍由原九十师师长徐深吉任团长。后来,七七团组成二九师新四旅时,徐深吉任旅长。

  范村“麻雀战”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

  1937 年11 月。七七团根据二九师的部署,由团长徐深吉率该团二营到太谷以南同蒲路以东范村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准备袭击日军。七七团二营的行动,引起太谷城内日军的注意,他们侦察到范村和我部队的情况后,企图出击。

  11 月26 日拂晓,天气晴朗,但有点西北风,阵阵寒风刺骨。我军部队拉到山上,准备迎击敌人。太谷之敌出动了步兵500 余人骑兵百余,携带炮6 门汽车2 辆,向范村进犯。由于部队抗战以来连续作战多次,兵员尚未得到补充,无论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不可能吃掉这股敌人。因此,部队决定以个连的兵力打消耗战,采用消耗敌人的战术。二营主力由范村撤到东面山梁子上,如果敌人上山,则相机打击敌人;派出八连对敌人进行运动防御,诱敌进山沟打消耗战消耗敌人。具体战术是:个排在下面诱敌深入,两个排分成为3至5 人为单位的战斗小组,埋伏在敌人前进路左侧山坡上,以冷枪射击杀伤敌人。

  这时候,部队已经摸到日军进攻的战术特点,当进攻某阵地时,日军依仗其军事优势,非攻下不可。我军则是依靠火力准备,无还击时就前进,遇到还击时,则停止前进,再用炮火轰击,直到无还击时再前进。

  抓住敌人这特点,七七团二营用个排在正面诱击敌人。等敌人接近200 米左右,突然用火力袭击杀伤敌人,当敌人展开火力还击时,就隐蔽撤退,到后面占领新阵地。就这样多次反复,我军牵着敌人的鼻子步步地深入,让战斗小组枪枪地杀伤敌人。

  上午9 时许,敌人十分嚣张,步骑炮兵600 多人的部队采用行军纵队,如同般行军,不派侦察警戒;前面打响了,后面部队集结成集合队形,这是欺负我军没有火炮。敌人路行军纵队大摇大摆地向范村走来,二营八连排在范村西北占领阵地。当敌人距离200 多米时,伏击的战士个排子枪撂倒四五个敌人。敌人就地散开进行还击,步枪机关枪掷弹筒火炮齐向我开火,但未敢发起冲锋。同时,敌人骑兵五六十名向范村南前进。团长徐深吉估计敌骑兵可能迂回范村,就指挥部队从村边隐蔽地撤退到范村东边占领新的阵地。敌人见没有还击,便向范村内边打枪边探头探脑地前进。当敌人继续前进到村东500 多米的小山前面,突然遭到猛烈的阻击,我军轻机枪步枪齐开火,撂倒敌人十几个。敌人就地展开还击,机关枪步枪掷弹筒齐开火,接着炮兵也开火了,枪炮声在山谷中响成片。敌骑兵也来到村东边,这时候阻击部队又隐蔽地撤到北田受村西新阵地。敌人又打了阵枪炮未见还击,又开始前进。我正面分队又撤到北曲河村西新阵地对抗,敌人恼怒地开始追击。这时,八连二三排各个战斗小组埋伏在北曲河北面山坡上,对进犯之敌展开了“麻雀战术”进行侧面射击,不但敌人的先头部队遭到打击,而且后续部队也同时受到打击。排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北田受北曲河西曲河东曲河直至五公村山沟里,步步地诱进十来里路,打死打伤日军100 余人,打坏汽车1 辆。战斗到下午3 时,敌人收拾了尸体和伤兵开始撤退。七七团二营各战斗小组继续侧击敌人,正面诱敌深入的排跟踪追击,直追回到范村。敌人在范村抢走了老乡的几辆大车和十几匹骡子,把伤兵和尸体拉回太谷城去了。

  这天打了6 个小时,敌人打炮弹200 余发,而七七团却无人伤亡。

  “只听敌人炮声响,未见我军有伤亡,消灭敌人保自己,这次战斗真漂亮。”当战斗报告到师部,刘伯承师长表扬了七七团二营,称赞这是次典型的消耗战,消耗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并对这次战斗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麻雀战”。

  “麻雀战”就从此进步传开了。

  当时的团长后任新四旅旅长的徐深吉说,打游击战是红军起家的拿手好戏,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期以后,主力红军集中打运动战和阵地战,对游击战争就生疏了。现在进入敌后抗战,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开始学习游击战争。这次战斗,是我们重新学会打游击战的次很好的尝试和锻炼。

  踏着英雄的足迹访“襄阳特功团”

  猎猎军旗下,巍巍军阵中,有支驰名中外的英雄团队“襄阳特功团”。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这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英雄团队,现如今已成为全军预备役通信部队的佼佼者。

  数十年南征北战,几万里纵横驰骋,

  与铁与钢为伍,与血与火结缘,烟熏血染的战旗连着流光溢彩的锦旗,叱咤风云的战斗接着气吞山河的决战,“襄阳特功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该团的前身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二九师先遣支队大队八路军七七团第四连扩建。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支英勇的队伍如同出鞘之剑,所向披靡。

  在抗日战争中,该团紧随刘邓首长转战太行,挺进中原,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次艰苦卓绝的殊死较量,为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中,该团跃进大别山,转战冀鲁豫,驰骋中原,会战淮海,强渡长江,进军大西南,辗转数万里,征途遍及11个省,先后参加了陇海定曹豫北上党襄樊淮海成都等著名战役,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特别是在襄樊战役中,以“刀劈三关”连克琵琶山真武山襄阳西门三个重要关卡的豪迈壮举,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该团在充满悲壮色彩的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零个月,先后作战71次,歼敌7158名,涌现出二等功以上模范人物153名,二等功以上集体27个。特等功臣级战斗英雄杨春增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

  在和平建设时期,茬又茬官兵始终高举鲜艳的“襄阳特功团”旗帜,把“刀劈三关”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始终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坚强意志。在练兵场上,官兵们坚持以实战为背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打赢本领;国防施工战场上,官兵们战严寒斗酷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次又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该团官兵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壮歌。

  在1991年和1998年抗御特大洪涝灾害中,该团官兵团结心众志成城,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共救出和转移群众4000余人次,背运沙土60余万方,封堵决口管涌和排除险情47处,捍卫了滁淮河和长江大堤的安全,先后两次被南京军区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属五连创造了连续30多年无政治事故的纪录。1995年,中央军委授予其“基层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荣誉称号。**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先后多次到该团视察,勉励官兵发扬“刀劈三关”的英雄精神,在新的征途上争取更大光荣。

  1998年11月22日,是“襄阳特功团”历史上的又个重要的转折点。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该团由野战部队的步兵团改编为预备役通信团。

  这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新考验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了英雄团队的旗帜更加鲜艳,“襄阳特功团”的传人们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那么股革命加拚命的战斗精神。

  该团组建之初,除了有26名现役官兵,几乎无所有。面对各种困难,全体官兵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经过近7年的努力,该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基本实现了营院环境园林化教育训练基地化专业教学模拟化学习办公网络化武器装备现代化作战指挥自动化部队管理正规化。

  在加速团队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团领导机关坚持以实用管用急用三省吾身。近4年间,他们每年都要组织次团首长机关带个营兵力的快速动员集结或野战通信枢纽开设综合演练,以此来全面摔打和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去年6月,他们完成的由总参通信部动员部赋予的野战通信枢纽综合演习,总部军区领导机关和全军预备役通信系统的有关单位领导观摩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团“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快速动员集结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短短七年间,该团获得了个又个荣誉:先后被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通报表彰为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被江苏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团党委学雷锋先进集体正规化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江苏省表彰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被常州市评为“双三好”单位文明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襄阳特功团”光荣旗帜依然迎风招展,“刀劈三关”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它的传人。

  35师简要沿革

  35师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石志本支队,1945年10月改番号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 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

  49团:由太行军区32团改称。其沿革依次为先遣支队1大队386旅771团4连先遣纵队2团新11旅32团太行4分区基干团32团。48年7月49团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其1营被授予“襄阳营”称号。

  50团:由太行军区46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3月,太行军区以黎城地区部分游击武装和武工队合编。

  51团:由太行军区52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3月,太行军区以潞城独立营扩编。

  二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

  三1950年12月,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

  四1954年4月,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三十五师的番号;

  五1985年10月番号撤销。步兵第103团改隶步兵第34师。

  12军35师简史

  原陆军第35师,前身系45年以石志本支队为基础组建的晋翼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

  48年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

  49年编为第2野战军12军25师

  51年随军入朝作战,改称志愿军3兵团第12军第35师

  54年4月回国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2军第35师,该师下辖步兵第103团,第104团,第105团和炮兵团,进驻江西上饶,担任机动作战任务.

  54年夏该师奉命组建炮兵第316团,11月师组建三七高炮br >